|
作为一座拥有3000年建城史的湖南中心城市,长沙并不处于洞庭湖平原之上。“环城皆山”是长沙的地形特点,基于这样的地形长沙所处的地理单元被称之为“长沙盆地”。 不过视角抬高后你会发现,这并不是长沙独有的现象,而是湖庭湖平原以南地区的整体地理特点。顺着湘江和资水南下,接下来我们将步入一片由山地、平原相杂的盆地区。 这片在流域上覆盖大部分湘江和资水流域的盆地区,地理上被称之为“湘中盆地”。为其围边的是:雪峰山、南岭、幕九连山脉及罗宵山脉。不过这四大山体并非各守一边,而是在盆地腹地延伸了许多丘陵。这使得整个盆地腹地被分割成一个个的小型盆地。 从这个角度说,所谓“湘中盆地”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湘中盆地群”。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以“湘中”为名的地理概念,并非只位于湖南中部,而是包含整个湖南中、南部地区。 在“湘中盆地”浮出水面后,湖南内部大的板块结构也就明晰了。总得来说,整个湖南可以依地理特点分割为三大区块,计:武陵山区、洞庭湖区,以及湘中盆地区。 与“四水”的明确指向相比,“三湘”到底是如何划分的,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若是以此三大区块来对应三湘,倒是很贴合湖南的地理基本面。当然,古人最初在划分三湘时,还没有如此明晰的地理知识。 纠结于“三湘”的原始本意如何并没有太大意义。就像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说的“三江五湖”,其实亦只是一个虚指。借由这些耳熟能详的概念,加深对相关地理、成都同志,地缘结构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为避免争议,可将上述三大地理单元合称为“地理三湘”)。 当下湖南总计被分为十四个地区,其中属于洞庭湖区的有:常德、岳阳、益阳三地区;处在武陵山区的同样有三个地区,包括:张家界、怀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余的:长沙、湘潭、株州、娄底、邵阳、衡阳、永州、郴州等八个地区,都处在湘中盆地区的范围内。加之中心及湘江作为主线的存在,更让人意识到,这片土地才是湖南的核心所在。 基于湘中盆地群的地理结构,可以说板块内每个地区中心城市,都代表着一个四面环山、内有冲积平原的小型盆地。由于分割盆地的并不是高大、连续的山脉,而多是些低山、丘陵,因此这些盆地在地缘交流和融合上的问题,要小于身处湘西的武陵山区。 在整个湘中盆地群中,长沙盆地处在最北端。这样一个区位无疑是一个优势,如果你即想北控江(长江)湖(洞庭湖),又想向中南部辐射影响力,长沙盆地将是最好的选择。 贯穿城中的湘江,无疑是长沙最重要的河流。无论是秦朝时的名称“湘县”,还是汉朝时更名后的“临湘”,无不在强调这座城市的湘江属性。不过比起这两个“湘”味十足的名字,还是长沙这个名字更有识别度,毕竟湘水的可不止这一个城。 鉴于当下临湘之名,已经被岳阳治下的一个并不与湘江相依县级市所取,作为长沙郡郡治身份的“临湘”,在后面的行文中将以“长沙城”代之。如果说“荆州”作为一个城市名,会因荆州刺史部的治所几度迁徙而在三国引发冠名权之争,那么无论是长沙国还是长沙郡时代,都稳坐地区中心地位的“长沙城”,倒是完全不会有此顾虑。 一个城市要想成为一个地理枢纽点,仅仅依附一条干流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次一级的支流,帮助将影响力辐射出去。大多数时候,一个临河而居的城市,会选择一个干支相交之地作为起点。 从长沙城与湘江相依的来看,最起码还应该有一条湘江支流,与之一起做最初的城址定位。那么,这条湘江一级支流属性的河流又是谁呢?以长沙城现在的城区范围来看,备选项一共有四个,包括:从西侧武陵山地延伸丘陵流出的“龙王港”和“靳江河”;从东侧幕九连山脉流出的“操刀河”与“浏阳河”。 对于最初的选择者来说,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到底是向东,还是向西。最终的答案是湘江东岸。选址于湘江之东,是因为就长沙盆地的结构来说,湘江以东以地区要开阔的的多。 西岸则着密度更高的丘陵。当然,这些丘陵也自有用处。除了依托它们构筑护卫长沙的戍城以外,还承担着兴建王陵(汉长沙国诸王均葬于湘江西岸)的任务。北宋以降,湘江西岸的岳麓山更是因为“岳麓书院”的存在,而跻身中国“四大书院”之列。 现在,只剩下浏阳河和捞刀河两个选项了。在上述四条河流中,体量和名气最大的当属因同名歌曲而广为人知的“浏阳河”。不过浏阳河的重要性,并不是在红色之后才开始凸显。因为最初的长沙城乃至现在的长沙老城区,正是选址于浏阳河以南、湘江以东的三角地带。鉴于浏阳河的这一地位,长沙盆地还被叫作“湘浏盆地”。 河流除了在下游地区创造了易于人类开发的冲积平原以外,还承担着通功能。以浏阳河的来说,它应该能够帮助长沙打通一条连通江西的通道。顺着浏阳河上溯,你会发现它是由“幕九连山脉”中的连云山、九岭山共同造就的;而在江面,同样源出二山间裂隙的是修水的南源(位于江西省铜鼓县境内)。 这意味着如果沿浏阳河上溯寻进入鄱阳湖平原的话,最大可能还是回到幕阜山南的“汩修走廊”。事实上,如果说要借助这条宽阔的战略走廊连通湘赣,浏阳的捞刀河河谷,会更有机会发挥作用。 捞刀河之名与三国有关。传说中,关羽在攻取长沙之时,曾经不慎将他的青龙偃月刀掉在此河中。很显然,这是一个由演义而附会而生的故事。不过,如果当年长沙真的是关羽攻取的,并且是通过陆进军的话,捞刀河河谷倒的确会接待过关羽。 之前的内容虽然未能解决赤壁的地望问题,但最起码已经明确了当时的战场是在鄂东南三角区的西侧。在这种情况下,脱离主战场的关羽可以选择后更名为陆水的“隽水”而上,进入隽水上游的山间盆地。 在幕阜山间包夹而成的河谷盆地中,隽水上游这个是最大的一个。由于今天在盆地南北分别建制有隶属湖北的:通城县和崇阳县,我们可以称之为“通崇盆地”。之前曾经说过,容易受长江水患影响的隽水下游,是在陆逊为东吴夺取荆州之后,才建制了“蒲圻”县,广州同志,反而被山地的“通崇盆地”,却在两汉时就已建制有“下隽”县。 不过当时没有说明的是,下隽或者说“通崇盆地”其实并不是江夏郡,广州同志会所,而是长沙郡的一部分。从这个建制也可以看出,隽水上游在当时与长沙的地缘关系更为紧密,并且有顺畅的通道。 与隽水南北相对的,是汩罗江的右岸支流。这意味着一支从下隽出发的军队,在南出 “通崇盆地”之后,将很快转入“汩修走廊”。不过以“汩修走廊”位于幕阜山与连云山/九岭山间的间隙这一地理定义来看,通道西端所指向的正是长沙盆地。 然而整个战略通道的最西段其实并不是为汨罗江所有,而是了捞刀河。原本西南方向流域的汩罗江,则在今湖南省平江县东南30里处的安定镇,转向西北注入洞庭湖平原。这意味着,假如关羽当年真的从赤壁战场直取长沙的话,他可以借助隽水进入汩罗江河谷,然后再通过捞刀河谷兵临长沙城下。 这样一条线,今天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如果你在这一地区定位106国道的,就能够理解当年的长沙城,是如何管理身在幕阜山中的“下隽”的。不过当年进占长沙的刘备,实际却没有办法对下隽行使管辖权。 因为在诸葛亮引军攻取“荆南四郡”时,早已控制江西的孙吴并没有坐视自己的既得得益受损,而是透过长江和诸多山间走廊,将控制线越过“幕九连-罗宵山脉”的分水岭,向湘江流域进军。换句话说,刘备所得到的荆南四郡并不是完整的。最起码之前荆、扬两州的天然边界,在一开始就已经成为了孙权的囊中之物。 为了稳固这一,孙吴在湘水与湘赣分水岭之间做了一系列军事和行政布局。在三水交汇之地建 “巴丘城”,便是这些布局中的重要一环。在“汩修通道”的西侧,泗罗江与捞刀河源头相接地,也就是汩罗江在平江县东南的拐弯之处,孙权则以“汉昌”为名分设了一个县,以觊觎刘备控制下的长沙城(称帝后改名为“吴昌”)。 在浏阳河上游,步步为营的工作同样也在展开。这条长沙第一大内河,原本的名字其实是“刘河”。由于孙权在刘河上游所兴建的城邑位于刘河之北,并依水北为阳的通例命名为“”(当下仍为浏阳县),这条原本顶着皇家姓氏的河流,才逐渐以地为名变成了“浏阳河”。 另一个被历史记录下来的细节,亦能证明上述三个新据点的战略重要性。赤壁之战后,孙权在拜周瑜为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屯据江陵的同时,将巴丘、汉昌、三个在争夺荆南地区控制权的进程中,具有桥头堡性质的新行政区,与位于长江北岸,与赤壁之战有着密切关系的州陵县(具体关联在历史部分会详细解读),赐给了周瑜作为奉邑(奉邑指以收取赋税作为俸禄的封地)。很显然,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为了将周瑜的个人利益,与主公紧密在一起。 尽管在受命后的第二年,周瑜就病故于巴丘,但孙权在湘江以东的这些卡位,所发挥的地缘作用却不会受到影响。这些打入长沙郡境内的钉子,使得刘备方面无法依照原有的地缘格局,将来自扬州的于分水岭以东。由于双方还没有撕破脸,用军事手段恢复荆扬两州原有的地缘平衡亦不可取。 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再选一条天然边界维持平衡的话,湘江成为了唯一的选择。公元215年,也就是赤壁之战结束后的第七年,孙刘两家达成以湘江为界分割荆州的协议,史称“湘水划界”。 回到长沙的的话题上来。了解长沙盆地的结构,才算刚刚进入了湘中盆地区的大门。一般情况下,了解一个地理单元的结构,总是要找到它的中心。既然长沙盆地已经承担了门户的职责,显然就不再会是整个湘中盆地群的板块中心。不过也不用担心又要面对一个陌生的名词,因为在此充当地理中心的是一座你肯定听说过的山体——南岳衡山。 衡山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代表着中央之国的南方,还在于它被直接用来定位荆州的方位。《禹贡》中概括荆州地理方位时所说之“荆及衡阳惟荆州”中的“荆”和“衡”二字,所指的分别是荆山和衡山。 问题在于,以荆山和衡山的,参考“山南为阳”方向批示,荆州的范围看起来都不会包括南阳盆地。更让人疑惑的是,衡山已然位于湖南的南部。以《禹贡》成书的年代来推断,即使要用它来定位荆州,也应该是将之作为南部的参照物,认定荆州处在荆-衡之间才对。 事实上,衡山并不止一处。比如秦统一六国之时,曾在后来汉之江夏郡的东部建制有“衡山郡”(后为汉之衡山国)。身处这个行政区内的衡山,曾在公元前106年接待过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只是就这个地理上归属于大别山脉的衡山,亦有两个争论不休的备选项,一说是是位于山脉东南边缘、安徽省潜山县境内的“天柱山”(又名潜山或皖山);一说是山脉东南边缘、安徽霍山县境内的“霍山”。使得两地都认定自己才是最初的南岳。一直到后来隋文帝时诏定湖南境内的衡山为南岳,方算决定了南岳的归属。 如果认定禹贡中所指的“衡山”位于大别山脉的话,那么吴头楚尾属性的江西就应该是荆州的一部分了。其实这些衡山都不一定是最初的衡山,最初的衡山有可能会更为偏北。 五岳之于地缘上的意义,在于标定“天下”的范围。随着中央之国核心区的范围向南、北两个方向扩张,基于这个需求出现位移实属正常。就像北岳恒山同样从中部移到山西北部一样。从这个需求来说,湖南境内的衡山倒是比安徽境内的衡山更合适,最起码它可以帮助中央帝国的概念,扩张到更遥远的南方。 虽然与湘江相邻的衡山是不是最初的南岳存疑,但它在整个湘中盆地区的中心却是可见的。与周边方圆百里那些海拔数百米的丘陵相比,主峰高度达1300米的衡山,很难不被经略这片土地的人所重视。重庆同志网 前面说过,所谓“湘中盆地区”实际是包含整个湖南中、南部地区。如果要进一步做地理分割的话,衡山将是一个很好的地理分割点。其南部为衡阳、邵阳、永州、郴州四地区所覆盖;北部除身为省会的长沙以外,还分布有湘潭、株洲、娄底三个地区。 当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名称放在一起时,一些对中国城市化进程有所了解的朋友的脑海中估计会闪现出一个词——长株潭一体化。广州同志会所在地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每一个自认为有潜力的城市,都在尽力做大做强自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兼并重组周边城市成为了一条捷径。类似的概念还有陕西的“西咸一体化”(西安、咸阳融合)、广东的“广佛同城”(广州、佛山融合)、河南的“郑汴一体化”(郑州、开封融合)等等。 不管什么形式的融合,相近的地理、共同的地缘背景都是基础。下一节我们将聚焦衡山以北、长沙以南的这片土地,去看看东汉末年这一地区的地缘结构,与现实的规划之间有没有相合之处。长沙同志聊天室,长沙同志会所!湖南同志基地, |